喪葬習俗

 

賢愚千載知誰是 滿眼蓬蒿共一丘

菊花

鹿港喪葬習俗與全省各地大同小異,但目前保有較多古風古禮,從死者臨終到出山、返主做一簡述,容或可以看出喪葬習俗之梗概。
臨終與入木
豎魂年 死後,身上覆蓋水被,腳下供若「腳尾飯」,燒銀紙、點香燭,以供死者餐用、路費以及照明之用。另以白紙板書寫死者姓名、死亡年月口,做成「魂帛」暫代位牌,供於正廳一角,謂之「豎魂帛」。又取下天公爐,以布遮蓋神明、祖仙靈位;門聯斜貼白紙條,以為喪家的表示。
張穿      為死者穿上壽衣稱為「張穿」
哭路頭 死亡之後,外嫁的女兒接到訃音,隨即趕回,沿途哭號,哀聲淒絕,是為哭路頭,這表示與死者未能會得最後一面。
入木 置屍於廳上一、二日,為防腐臭,乃請道士擇定吉刻,將屍體納入棺內,是為「入撿」,俗稱 「入木」。納棺前並以十二菜碗祭死者,謂之「辭生」。辭生後又有「放手尾錢」之儀,以卜子孫富貴。
收烏    納棺前,前來祭拜之儀,稱 「拜烏」;納棺時
由道士供祭,稱 「收烏」。
居喪
居喪  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,稱曰「居喪」,居喪期間不准食豬牛羊肉,禁理髮修面或房事,尤禁與人嬉哈笑談,以昭孝道。

 


帶孝 服喪的孝服依親疏輩份不同,分為許多種。麻布:子女、兒媳、長孫用;苧布:孫、甥、姪用;淺布:曾孫及其同輩用;黃布:玄孫及同輩用;紅布:直系玄孫之兒子用,喪事用紅,表示死者有五代子孫",死而無憾;白布:死者同輩的外親用。孝幅:大人戴草箍,孩子帶荖包;孝鞋:男穿草鞋,女於布鞋上加縫喪布;帶孝:用絨線紮圈,男佩左腕,女結髮上 ,直到百日後「脫孝」為止。
孝燈 圓錐型白地藍字,士寫 「X代大父(母)」,出殯時隨行於喪葬行列,一般人看到孝燈,就知道死者有幾代子孫。
弄鐃 弄鐃鈸而做各種特技表演,如:咬桌腳、吃火、吞劍、銜梯、騎獨輪車等,以慰亡魂。費用大抵由外嫁女兒擔當。

出山

出山 即出殯,大多土葬為安。
轉樞 葬禮時辰一到,將棺木抬出院子。
封釘 用鐵斧將棺木土四端鐵釘釘下,完成封釘儀式
。死者若足女性,則由孝男之母舅封釘;死者若是男性,則由族人高輩份者封釘。
落坑 上山後將棺框置於坑上,先在棺木上打穿氣孔「放栓」,以便棺木內屍體與地下土氣相通,然後安棺、獻花、覆土、祀后土。
點主 埋後,由學者官人充為點土百,在 「神主」土點朱,據看在朱土點墨,以求死者子孫吉運。用後,朱筆向日拋擲,墨筆則留看。
返主 落葬後,由僧道或地理師將五穀種於墓上,祈望五穀豐收,子孫昌隆。並由長孫取墓土一撮,乘魂轎攜回,是為 「返主」。返主後,並有安靈、燒大厝、孝飯、巡山等儀式,其後更有「做旬」、「做百日」、「做三年」,名目繁多,至此,喪葬儀式完全結束。

昔時鹿港的送葬場面,往往還有「拖布」的情形。所謂「拖布」,乃用白布結成繩索狀之長條,前後僱人拖拉,送葬婦女由於頭以白布覆額,視線不明,加上各人體力不同,恐怕中途失散,乃拖布一路哭號上山。
 
穿孝服
居喪期間子孫穿孝服,並糊紙人以備弄鐃之用
弄鐃
出山前日出嫁女兒為表孝道,出資僱請民間雜耍於靈堂前表演特技,以求死者早日升天這種習俗稱為「弄鐃」
封釘
封釘 用鐵斧將棺木土四端鐵釘釘下,完成封釘儀式